启蒙时期出现的中世纪主义和宗教绘画
不过,在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不仅将目光投向了上古时代,古典主义还试图通过在各个学院捍卫详尽的教学计划来实现自我巩固,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回避规范和理性的平行力量。
于18世纪末法国发生的事件向欧洲人表明,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幸福神话是谎言。
因此,与此后,在这种背景下,英格兰和德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一直在寻找其他灵感来源,并用中世纪来替代上古时代。
随之而来,由于浪漫情感的诞生(这种情感对哥特式废墟的价值给予高度重视),过去曾被认为是黑暗和野蛮的中世纪被重新发掘。
因为,英格兰是中世纪开始重生的国家,在18世纪下半叶,风景如画的时尚花园配以哥特式废墟的装饰,乡间别墅的建设也遵循着这样的美学观念。
中世纪主义在18世纪末成为恢复各种宗教和爱国利益的一个媒介。
于1802年夏多布里昂发表了他的著作《基督教真谛》,在这部著作中,哥特成为当时法国宗教复兴非常需要的一个象征。
但恰恰是在德国,最先出现了哥特式的、民族的和宗教艺术之间的结合。
自从1773年歌德陷人对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沉迷之后,德国诗人如诺瓦利斯、赫德、提克和施莱格尔兄弟等人就开始传播这样的观念,即日耳曼人真正的灵魂是在中世纪时期表现出来的。
*并且,这个思想被一群德国画家效仿,他们于1809年离开维也纳艺术学院并创立了圣卢克斯兄弟会,以期重返古老的行会。
1810年,他们定居在罗马的圣伊西多罗修道院,并因其所具有的美学特点和生活方式而被人们称为“拿撒勒学派”。
与此同时,面对世俗和革命性的欧洲,拿撒勒人像早期的基督徒一样,在社区中生活和工作,他们践行着其团体所有成员共有的一种同质性美学。
他们宗教和寓言题材的绘画仿效丢勒、拉斐尔,以及意大利15世纪画家的风格。
该兄弟会的建立者之一是约翰·弗里德利希·奥韦尔贝克(1789-1869年),他的作品有《弗朗兹·普福尔的肖像》(1810年)、《宗教对艺术的胜利》(1831年);另一位是弗朗兹·普福尔(1788一1812年),他的作品有《哈布斯堡的鲁道夫进人巴塞尔(1808年)。普福尔在抵达罗马两年后就去世了,但奥韦尔贝克成为中欧青年艺术家的领军者,这些艺术家包括:彼得·科尼利厄斯,因《最后的审判》和慕尼黑雕塑博物馆的装饰等作品,他被称为“最佳的经验基督教画家”;威廉·沙多、作品有《与兄弟鲁道夫及雕塑家索瓦尔德森在一起的自画像》(1815年);菲利普·韦特,他和沙多一起,用壁画《克拉拉·比安卡·冯·坎德的肖像》和《卡纳的婚礼》装饰了巴尔索迪之家,该壁画讲述了约瑟夫和朱利叶斯·施诺尔·冯·卡洛斯菲尔特的生活。
在当时,拿撒勒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奥韦尔贝克创作的题为《日耳曼妮娅和意大利》(1811-1828年)的绘画,画面中有两个女性,一个是金发女郎,另一个是黑发美女,代表了这两个国家,并表现在两个人背后都可见的风景。
她们充满爱意的姿态隐喻着德国和意大利文化田园诗般的结合,就像在欧洲路德派宗教改革爆发之前就存在的那种结合一样。
当奥韦尔贝克留在罗马时,拿撒勒学派在19世纪30年代将这种新风格传遍了整个欧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意大利,托马索·米纳尔迪(1781-1861年)领导的纯粹主义者群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班牙,巴勃罗·米莱·丰塔纳尔斯是奥韦尔贝克的信徒,米纳尔迪则是他在罗马的弟子。
它成为克劳迪奥·洛伦扎或巴克特等加泰罗尼亚拿撒勒学派画家的理念。
在英国,拿撒勒学派的影响更大。
苏格兰的威廉·戴斯(1806-1864年)在罗马与他们接触,其风格不断演变,他的作品《保罗和弗朗西斯卡》(1837年)、《客西马尼》和《提香的第一张画稿》等作品甚至靠近了前拉斐尔主义者的思想。
对灵性的渴望和作为宗教经验的艺术观是英国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年)和德国人菲利普·奥托·朗格(1777-1810年)作品的基础,尽管作品形式上截然不同。
且,布莱克声称,从他还是孩童的时候起,上帝就降临在他身上,他头脑中出现的形象就是以这种幻觉力量作为支撑的。
因此,在他作为画家的生涯中,最为知名的是他创作的《圣经》插图、《但丁的神曲喜剧》,以及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作品的插图等作品。
他的风格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他的作品不易理解,因为它们包含对宇宙的个人性和象征性的解释,包含着支配宇宙的法律,以及人在“创世记”中的作用。
而菲利普·奥托·朗格的作品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最高代表,与弗里德里希一起,回应了对无形造型的探寻,为此他还使用了一种个人的,并秘的符号性语言,就像在《清晨》(1808年)和《提比里亚湖上的基督》(1806年)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并且成为前拉斐尔派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同时,他和弗里德里希一起,更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最高代表。
这个时期的部分现藏作品:
安托万-让·格罗的作品:《拿破仑在埃劳战役的战场上》(1807年,现藏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的作品:《巨人》(1808-1812年);《裸体的玛哈》(1797-1800年);《钦琼伯爵夫人》(1800年)。这些作品均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约翰·弗里德利希·奥韦尔贝克的作品:《宗教对艺术的胜利》(1829-1840年,现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日耳曼妮娅和意大利》(1811-1828年,现藏于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
威廉·沙多的作品:《与兄弟鲁道夫及雕塑家索瓦尔德森在一起 的自画像》(1815-1816年,私人收藏)。
朱利叶斯·施诺尔·冯·卡洛斯菲尔特的作品:《克拉拉·比安卡·冯·坎特的肖像》(1820年,现藏于柏林国家美术馆)。
弗朗兹·普福尔的作品:《哈布斯堡的鲁道夫进入巴塞尔》(1809-1810年,现藏于法兰克福斯塔德斯彻斯艺术学院)。
彼得·冯·科尼利厄斯的作品:《最后的审判》( 1836-1839年,现藏于慕尼黑路德维希斯基教堂上的壁画)。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绘画史和美术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