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广企汇

    手机扫一扫

    手机也能谈生意,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学习写作:怎么写好结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23 08:06:50   浏览次数:1  发布人:05a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撰写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通过激发好奇心、展示重要性和价值,以及明确告知读者文章的核心益处,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正如一场精彩的演出不仅开场要震撼,落幕也需余音绕梁,文章的结尾同样至关重要。 记得学生时代,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在考试的时候,考卷太多了,阅卷老师根本没有时间逐字逐句地阅读,一般会着重看开头和结尾,如果开头和结尾写得不错,就会认为这篇作文错不了,会给出比较高的分数。 这

    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撰写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通过激发好奇心、展示重要性和价值,以及明确告知读者文章的核心益处,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正如一场精彩的演出不仅开场要震撼,落幕也需余音绕梁,文章的结尾同样至关重要。

    记得学生时代,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在考试的时候,考卷太多了,阅卷老师根本没有时间逐字逐句地阅读,一般会着重看开头和结尾,如果开头和结尾写得不错,就会认为这篇作文错不了,会给出比较高的分数。

    这一道理在新媒体时代同样适用,当我们写完一篇文章,检验自己写得好不好,有没有得到认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就是看文章的点赞、转发、打赏和阅读量等数据。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令人难忘的结尾呢?要达到这些目的,除了内容本身质量过硬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获得。在新媒体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中的“峰终定律”,即人们对体验的记忆主要由高峰和结束时的感觉构成。同样,读者对文章的记忆也深受结尾影响。一个优秀的结尾不仅能引发读者的二次传播,还能让文章的影响力持续发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打造精彩结尾的小技巧:

    1. 制造共鸣

    只有让读者真正认可了,才会引发转发。因此结尾可以引用金句来激发大家的共鸣,金句简洁干脆,直击痛点,能够调动读者情绪。

    此外,金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读者直接作为转发文案复制过来,省去了读者绞尽脑汁想的麻烦,更利于转发。

    同时,除了制造金句之外,结尾处还可以再次强化主题,提炼几句话来点题。这样也可以起到引发二次传播的作用。

    1. 强化价值

    什么叫作“强化价值”呢?就是说,在文章的结尾处再次强调文章的重点,这样读者看了就会有阅读回报感和获得感。

    一般来说,结尾的时候再次强调文章的价值,或者重新梳理总结一遍文章的重点,就可以起到强化价值的作用。

    1. 制造话题

    第三个要学会的小技巧就是,结尾处制造话题,当你在结尾处提供了话题,就是为读者提供了转发讨论的社交币。因为人之常情,当看到一些话题总是想分享给朋友们讨论。

    那么怎样制造话题呢?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是再次强调观点,引发读者站队;第二是制造话题,引发讨论;第三个是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参与。

    1. 保留开放性

    结尾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意味着,虽然文章已经结束,但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却刚刚开始。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后继续思考、讨论甚至创作相关内容。这样的结尾不仅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还延长了文章的传播周期,让文章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总之,一个精彩的结尾是文章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制造共鸣、强化价值、制造话题、保留开放性等技巧,我们可以打造出一个令人难忘的结尾,让文章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05a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m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