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个严肃而庞大的话题,自古以来诸子百家就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
《孟子·告子上》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大致意思是:从天生的性情来说,人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即为人天生性善,是由后期环境塑造而分为性善或者性恶。
而《荀子·正名》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即为人天生性恶,需由后期向善引导以及自律才有可能激发向善的欲望。
实际上,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体现的都不是人性的单一性,毋庸置疑,人性是复杂的,也是一个很宽泛很深奥的话题。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而能善终之人,大部分都是将人性摸透的人。
了解曹操的人都知道,他能梦中杀近侍,误杀吕伯奢,错杀华佗,这皆体现了其为人多疑狠辣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说明想在曹操手下谋生绝非易事。
曹操手下有两名谋士,杨修和贾诩。
其实上过小学的看官应该都知道杨修,著名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出自课文《杨修之死》。杨修自以为有几分聪明,恃才放旷,多次挑战曹操多疑的个性: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而最终,杨修因“鸡肋”事件命丧铡刀,皆因其凭借聪颖之姿猜到曹操兵略的布防,但你猜到就猜到,到处给士兵炫耀,扰乱军心就是愚蠢行为了。杨修被曹操斩了之后,还是被厚葬,且抚恤其家属,也能看出曹操的惜才之心了。
而同样是聪敏过人,胆识无畏的贾诩,却是曹操手下为数不多善终的谋士,原因很简单,他被赞誉为三国最聪明的人,精通人性且为人谨慎。他善用计谋,多次协助他人成功并避免自身受害。贾诩不攀附权贵,保持低调,避免政治斗争波及。换句话说,同样是聪明,贾诩情商很高,懂得明哲保身。在太子之立上,就深刻的体现出他的高情商。
有一次曹操问贾诩立太子的问题,贾诩没有立刻说话。曹操问你怎么不说话?贾诩说:我刚才在思考事情,所以没有立刻回答。曹操问他在思考什么?贾诩回答说:我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父子。贾诩什么都没说,但什么都说了。贾诩很聪明,他举出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导致政权陷入混乱的例子告诉曹操,不能废长立幼,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曹丕,但他不明说。这一招很高明,既点醒了曹操,又保护了自己,未来曹丕当了太子,贾诩有功,当不了太子,他什么都没说,自然也没事。
中国人用短暂的时间学习说话,却在用一生学习如何说话和闭嘴,实际上就是一个参透人性的过程。
在我看来,像孟子说的,人性更像是水,流动到哪里,就会被渲染成什么样,它变化多端,没有固相,可黑可白,可阳可阴,可善可恶,根本无可定性。《犯罪心理学》里的狭义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其中包括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引申到罪犯的童年,大部分罪犯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一部分是天生坏种,也就是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也有一部分是天生良善,后期因成长环境和人生际遇变成了危害分子。那么从此看,就不能单纯的用“性善论”或“性恶论”来定义人性。
人性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佛家将“贪嗔痴慢疑”定为人性五毒:有贪官落马,败于财,有沉溺美人,败于色,是为贪;有打架斗殴,口舌官司之争,是为嗔;有不明是非,善恶不分,误入歧途,是为痴;有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傲慢自我膨胀,是为慢;有成见偏见,毫无道理否定一切,是为疑。
现实中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真善美代言,人人都会因为实际境遇突变,善恶皆在一念之间,所以你会看到为他人侮辱母亲而奋起杀人的于欢;也会看到道貌岸然的北大才子分尸亲生母亲;还会看到装深情的“保姆纵火案”林生斌在妻儿死后盖下镇魂井;看到被丈夫推下深崖九死一生的王暖暖;还会看到无数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
实际上,人生百态就是一出人性大戏,从前我一直以为情商是天生的,从和一位职场上司深度聊过之后,她告诉我,所谓情商:是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共情能力,从而引申到日常得体的为人处世,是为情商,并不是你日常看到的溜须拍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情商天生占一部分,但是完全可以由后天的锻炼获得。国人对情商的误解,究其原因,是对人性不够洞察。说回贾诩和人性,贾诩的所谓高情商,皆得源于他对曹操人性的手拿把掐,知道曹操的复杂性,也明白他的巨大压力,他需要聪明的谋士,但不需要多嘴的谋士,低调和明哲保身使得贾诩获得了“三国最聪明之人”的称号,以及长命的结局。
不明人性、体验人性、洞察人性、参透人性、拿捏人性,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抽筋扒皮,涅槃重生,脱胎换骨。古今中外都一样,就像从《哈利波特》第一部看到最后一部,你会看到他起初的懵懂和被欺负,一步一步经历亲人、好友、恩师的离去,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产生的抗衡和对立,九死一生;你也会遗憾赫敏为什么不爱他而爱上鼻涕虫罗恩;还会看到斯内普的两面性,看到邓布利多的仙逝痛彻心扉;最后甚至可能会对伏地魔产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怜意。这就是一部人性成长大书,J·K罗琳在塑造灵活生动的人物之时,定也是经历过沧桑人生才会笔下生花,巧灵巧思。言至于此,笔者其实是存在迷雾之中的,究竟到了哪个阶段不清楚,但我明白的是,无论人性何如,在人生这出大戏里,做好前路的主角,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都要比做他人人生可有可无的小透明重要。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永远向前看,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