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九零年生人,我们这一代人,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仅有少数家庭有超生二胎的情况,那些超生二胎的家庭,除了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外,有公职的还可能面临行政和纪律处分。从1965年开始的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可以说,计划生育政策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在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墙上都印刷着宣传独生子女政策的标语,那是独属于那个年代的一段记忆,也是对好几代人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段历史。
莫言的这本长篇小说《蛙》描写的正是发生在那段特殊时期里的生育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蝌蚪”的姑姑,一个乡村妇科医生,同时也是坚决执行乡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计生干部,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经她的手接生的婴儿有一万多个,流掉的孩子有两千八百个,就像她在独白中说的那样:“姑姑的手上沾着两种血,一种是芳香的,一种是腥臭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业让她在“送子娘娘”和“杀人魔王”的身份之间来回切换,以至于就连身边的亲人都不理解她的行为。
有人说,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政策将她人性中的恶激发出来了,变得冷血、残酷、无情,我却觉得不是,姑姑从头至尾一直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党,忠于国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摧残都没有让她动摇自己的信念,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势必会被她坚决执行,就像战争中为国争光的战士,手上沾满同胞的鲜血,能代表人性的恶吗?显然不能,不过是政治立场不同罢了,姑姑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越了小我,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她心甘情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去完成时代赋予她的责任和使命!姑姑的一生是伟大而悲情的,年轻时遭受万人唾骂,年老后,也不得安宁,开始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只能用余生去为那两千八百个幼小灵魂忏悔。
小狮子作为姑姑的徒弟,是姑姑的忠实崇拜者,年轻时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陪着姑姑经历很多次惊心动魄的接生和流产场景。或许是因为高龄嫁人,又或许是由于从事计生工作的报应,她一辈子饱受无法生育的痛苦,一直到退休后仍心心念念想要一个孩子,最终走上了非法代孕的道路。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捍卫到奋起违抗,她的心路历程不可谓不波折,可见,对新生命的热爱终究是人的本性啊,从她身上,也更能体现那段历史带给人们内心上的挣扎和矛盾。
书中也少不了描写那些躲超生的女人,譬如张拳的老婆、蝌蚪的妻子王仁美和陈鼻的老婆王胆,她们都是极其有个性的女人,有勇有谋,奈何对传宗接代的执念过深,试图钻政策的空子,最终都没有逃出姑姑的手掌心,因为种种意外惨死。这些惨状足以让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动摇自己的信念,姑姑也不例外,在坐船追逐王胆时,王胆急火攻心,引发早产,几乎所有的政策执行者都在制造意外为她争取时间,而姑姑,虽然看破了这些招数,并且也不打算放过王胆,却还是在王胆最后的生产关头,心生怜悯,选择了为她接生而不是给她流产,这一幕令人动容。对于她们的选择,我无法评价,只能说一句生不逢时吧。
在那些为了传宗接代的女人惨死之后,她们的整个家庭也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王胆的老公陈鼻,看到王胆拼死生下的居然是一个女婴,失望至极,再也没有了奋斗的欲望,整个人变得浑浑噩噩,半梦半醒,把好好的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蝌蚪在王仁美死后的两个月,就与小狮子组成了新的家庭,事业顺利,却再也没能生出一儿半女,小狮子的神志也变得不太正常,退休后小狮子偷偷进行了非法代孕,代孕的女方居然是当初被小狮子抚养了几个月视作女儿的陈眉,而蝌蚪在得知这一事情后,内心经历了极度挣扎,有不适,有愤怒,有恐惧,也有一丝丝向往,最终,因为他一次意外的被人“追杀”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伟大,也选择接受了小狮子的安排。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出于对王仁美的弥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内心一定是有苦闷和懊悔的,而现在,他终于战胜了懦弱,选择放下一切,跟随自己的心,去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计划生育实行的五十多年,也是国人流血流泪的五十多年,我们的老一辈尤其是农村人都讲究养儿防老,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对传统和世俗的巨大挑战,它用种种近乎泯灭人性的残酷手段剥夺了很多人的生育权,以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效果是好的,但过程也是极其痛苦的,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或多或少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许多政策也发生了变化,那一桩桩一件件的血腥往事早已成为历史,而留在那批人身上的伤痛却未曾消逝,他们中的很多人心理都发生了一些问题,终生活在歉疚与恐惧中,结局悲凉。时过境迁,再去纠结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已毫无意义,无论他们在那段历史中扮演何种角色,终将变成历史长河的一粒沙子,随风而去,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对老年的姑姑、小狮子、陈鼻和蝌蚪说一句:“宽恕自己吧,你们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