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31 大同 星期五 晴 (0℃/-16℃)
(简书日更161天/总日更1563)
年青时候曾经做过许多梦”,大半都破灭了。
梦虽破灭,可追梦过程中却也不是一无所获的。有时候可怕的不是梦的破灭,而是连梦都没有空虚。
“话说回来了,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回国之后,这种寂寞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因为对辛亥革命以及其后现实的观察与反思而愈发深重。
起初之寂寞大抵源于自身,飘零人世,无亲可依,背井离乡,求学他国,路上只有一个无声的影子作伴。回国之寂寞大抵是与时代大流(古文、复清、军阀)不通,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与人潮反向而行,在麻木社会中作为觉醒者的孤单。
“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原来鲁迅先生在最初的阶段也是茫然的,做着世俗人眼中稳妥的工作,寂寞的生活着的。
鲁迅的寂寞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孤单寂寞,他的寂寞与社会环境脱不了关系,比如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迁,比如他的主张在人群中得不到任何反应,纳喊却发不出声,这一切的一切都加深了他的寂寞感。
“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现在的我没办法确认未来的事,但是希望在未来,我现在觉得没用,但是未来的事谁也没办法确认,所以希望有存在之必要。
先生的文字有一股独特的韵味,似乎是文言文和白话文自然而言的结合,讲出来有点文邹邹的又中国味十足。
鲁迅先生历来是对中国人持悲观态度的,但是他又满含期冀,希望有人能证明自己是错误的,或许就是这份期冀,让先生一次次奋笔直书。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希望之有无,前途的光明与否,难以也不想断定,只注目现实的斗争,奋然孤往,不计后果、不抱希望地,永远不停地“向前走”。
鲁迅自己很悲观,但是既然别人很乐观,那还是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