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籍与武侠的热爱,早已非一时之喜好。早在20余年前初次接触便一见如故,曾立志为文字而工作,却因某些难以执拗的命运不得不改弦易辙,另谋生路。
早年生活困顿,无力负担买书的开支,以至于每一片纸,只要带字都会拿来认真过目,若是有书,则更是如获至宝,倍加珍惜。这种心境有如酒鬼之于好酒,赌徒之于牌桌,光棍之于美女,难以言状。近年来虽然生活仍无多大起色,但幸好“五毒”不沾,日子过得还算稳定,每每节衣缩食,便收集、整理了一些曾经想买却因经济条件而错失的旧版书籍,也“捡漏”了许多近年来的新版精品之作,这个过程孤独而苦闷,却又心动而憨然。
对于很多与书没有感情,或只是将它当作消遣,娱乐,甚至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的人来说,收书是一件极愚蠢又荒唐的事情。尤其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如果和我们没有共同的喜好则更加难以接受。同样一百块钱,用来吃饭,用来穿衣,用来KTV,甚至用来打打小牌,都是极容易接受的事情,但用来买书却又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我们许多书籍爱好者都不是投资商,不是学者,也不是文豪,甚至很多都是仍在贫困线上苟延残喘的酸儒之辈,只是出于成长环境不同,喜好不同,而走上了这条路,用着本来可以穿衣,娱乐的钱来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至于因买书、藏书以至走火入魔而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则极不可取,量力而行才是爱好的初衷。
事实上,很多人对于通俗小说,尤其对于武侠小说是心存偏见的,提到它的名字都不禁“啧啧”摇头。但与我年岁相仿或更长一点的人来说,武侠却几乎陪伴了他们的学生时代。甚至连那些不爱学业,提到作文就抓耳挠腮的人也会废寝忘食,沉浸其中。他们也许不会在意作者对于书中故事的布局,或者文字的洗炼,人物的塑造,他们往往在意的是故事够不够精彩,情节是否诡奇。看完一本便抛之脑后,继续下一本的走马观花。直到多年以后,不爱学业的始终不爱学业,不会作文的也照样不会作文。自然,小说是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帮助的。但我恰恰相反,学业是极为热爱的,也好作文,然后在阅读大量的武侠小说之后,大浪淘沙,一些经典的语句,甚至情节都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深信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即使是读武侠书也如此。大多数人都被武侠中的“武”蒙蔽了双眼,只认为“武”字是教人学坏的根源,而事实上我们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甚至《西游记》也充斥着武力,《水浒传》中更是将武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它仍是四大名著之一。所以,我们对于武侠的排斥也只是站在了所谓道德的层面,而将表面的打打杀杀当作是武侠的中心主题。我相信很多人知道金庸这个名字并不因为他在政治、经济或学术上有多么突出的成就,而仅仅是我们看了他的小说,看了他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对于小说或影视剧而来,我们至今能记住的始终是书中的情节、人物或情感,而绝非其中的打打杀杀。对于有心的读者而言,读一本书最大的乐趣是通过阅读,让自己走进书中角色的内心世界,与之得到共鸣,让自己也感同深受。他的热血,他的侠义,他的欢乐和痛楚。这些在文艺小说里也是常能找寻到的,也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感。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正源于此。只是在武侠说里,那些闯荡江湖的人身上附加了一种叫武功的东西,而这种武功对于我们现实生活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技能”。通常武功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在江湖中的地位,而技术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你能拿到手里的人民币。如果我们以一种公平的眼光来看武侠,走进武侠,你会发现,客观的武侠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大,更有魅力。
我承认在众多武侠作家中,我是独爱古龙的。虽然我最初接触的是金庸的作品,也曾被他绵密精巧,气势宏大的情节布局能力所折服。但自我看过古龙中后期的作品后,却不得不为之惊叹和感染。相对于金庸的屌丝成长记,古龙人物出场更具神秘感,我们不需要知道李寻欢的师傅是谁,学了多少年的飞刀绝技,也不需要知道楚留香年幼是否失去双亲,有没有千里寻仇,我们只知道他们出场时已名震江湖。许多人知道古龙的名字多是因为《楚留香》、《小李飞刀》及《绝代双骄》的热播,也因此喜欢上了其中的人物,但如果看过原著,便会发现影视剧所能展现的精髓远不如古龙文字展现的多。凡用心去读,去体会古龙语言的人,会自然而然跟着古大侠的步伐无力自拔,而那些留意于文字表面的人则只会跟着骂娘。
天涯远不远?”
“不远!” “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麽会远?
“明月是什麽颜色?”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那?”
“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
“刀就在他手!”
这是众所周知的“古龙体”,也是深受部分诟病的“古龙体”。明明一段话能交待的意思,却硬生生的分成了若干段,更“可恶”的是每段还只有几个字,难道古龙的武侠小说就不能好好说话么?
事实上,在未正式成为台湾四大名家之前,古龙的小说文字也如其家作家一样,绵密而工整。如果他一直这样走下去,也同样能复制出许多武侠作品出来。但江湖上也许不会有“金古梁温”这样的名号,也不会赢得那么多古迷的喜爱。也许他只是众多武侠写作者中的一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众多武侠作者中。如:履云生、雪雁、夕照红等等,不是资深武侠迷,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看过他们的作品?如果不是看过一些武侠研究著作的介绍,我也是不知道的。但古龙显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甘当武侠小说流水线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对未来武侠的展望,所以他不断求新求变,无论从语言,故事体裁,还是人物刻画,都远远走到了一票武侠作家的前面,以至于后来逼得其它作家不得不改弦易辙,纷纷向古龙风靠拢,以此来保住自己作品的销量。对于看山是山的人而言,“古龙体”根本就是废话,而对于看山不是山的人来说,“古龙体”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字都经过了推敲与洗炼,力求达到精准不冗长。当然古龙之所以在江湖上能与金庸相提并论,不仅只是因为大众熟知的“古龙体”,对于人性的描写,人物的设定和刻画也至关重要。了解这些,对于只把看古龙武侠当做消遣的人来说,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如同名酒收藏者对不爱酒的人说,这是多少年的陈酿,古玩爱好者向老百姓展示这是哪朝哪代的锅碗瓢盆。该骂的照样骂,该爱的始终爱。
时至今日,虽然于大千世界中,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但要继续有质有量,充满希望,以一种健康积极,愉悦的心情活下去,除了物质保障,精神上也绝不能欠缺。这么多年来,唯一培养起来的爱好只有看书、藏书和偶尔的动笔写写随想。在网络漫延的今天,书籍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多元化,而我始终只能接受传统的纸质书籍,那种静下心来,没有任何干扰,缓缓翻动书页的沙沙声,看完后夹入书签放进书柜的仪式感,不是打开手机看看电子书所能体会到的。
这就是我,一个“文qióng艺suān青diǎo年sī”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