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广企汇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谈生意,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从“受众”到“媒介”——互联网发展30年“人—传播”的关系变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1 19:40:25   浏览次数:1  发布人:db5b****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30年前,当互联网刚刚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常常被称为“第四媒体”,到今天,它远远超出了“媒体”的范畴。互联网既用无数的内容与渠道编织出人们的传播空间,也以多元的功能构筑出人们新生存空间。当传播空间变成生存空间的一部分时,“媒介化生存”也就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媒介化生存”表现在很多层面,其中一个表现是,人本身也成为一种媒介。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使用者常常被称为“受众”,也就是大众传播活动中被动的接收者

    30年前,当互联网刚刚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常常被称为“第四媒体”,到今天,它远远超出了“媒体”的范畴。互联网既用无数的内容与渠道编织出人们的传播空间,也以多元的功能构筑出人们新生存空间。当传播空间变成生存空间的一部分时,“媒介化生存”也就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媒介化生存”表现在很多层面,其中一个表现是,人本身也成为一种媒介。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使用者常常被称为“受众”,也就是大众传播活动中被动的接收者,多数经典的传播理论也在揭示受众的被动性。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发现,受众群体不再只是内容的接受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受”这个概念因此受到挑战。“受众”的另一层内涵是“不定量的多数”,而互联网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因而“众”这个说法也不再合时宜。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业者开始改用“用户”这一表述。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在沿袭了传统大众传播的“门户网站”的传播模式中,网络用户仍没有完全走出“受众”的藩篱。直到社交媒体全面兴起,用户的主动性和生产能力才得到充分释放,prosumer(产消一体的用户)、UGC(用户生产内容)等新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深入,用户在传播中的另一种角色也得以凸显,那就是媒介,也就是说,除了内容生产与消费外,他们还充当着传播渠道的角色。相比内容生产,今天的用户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范围更广,也更频繁。

    事实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际传播本就是以人为媒介的,只不过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众传播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人际传播逐渐让位于大众传播。今天,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应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播又回归到“以人为媒”的传播网络,即社交平台中的关系网络,但这些网络的规模远远超出传统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不再只是大众传播网络的延展与补充,而是成为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

    每个社交平台的用户都成为传播网络中的“媒介”。媒介不只是简单的传导“管道”,而是带着“开关”的过滤系统,也就是会对内容进行筛选与过滤,促进或阻止一些内容的流动。但他们对内容筛选的标准,往往并非基于专业的价值坐标,而更多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尺度。内容不仅是人们了解生存环境的依据,也是构建自我形象的“道具”、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传播网络中人们的共同作用,既会影响到内容的流向与流量,还会影响到内容本身的价值提升或削减。

    用户作为媒介作用的增强,也意味着对“新闻”及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再仅仅取决于媒体,这也驱动着媒体的新闻价值评价坐标发生一定迁移。理解用户与公共传播、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媒体角色及传媒业格局的影响,成为理论与实践需要面对与阐释的问题。

    人作为媒介的作用过程,也是其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传播网络与社会结构之间会形成紧密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形成同构。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阶层等结构性因素会决定他们的传播网络,进而影响到其感知的信息环境、意见气候。人们常说的“信息茧房”,很多时候正是同质化的传播网络与关系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体而言,社交媒体大大激发了人作为媒介的存在感,但这是一种“软性媒介”,主要通过人的思维与行为发生作用。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技术的发展,则正在开掘出身体本身的媒介意涵,这是一种“硬性”的新媒介。

    今天的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物,已与人形成如影随形的关系,这样的人体变成了“赛博格化”的身体,也就是人机共生、耦合的新生命体。物质化身体的多维数据(如身体状态、运动、睡眠等),可以通过机器被感知、量化,人的精神自我与物质自我的对话、人的反身性控制也在增加,以往存在于人体内部的“自我传播”也由于机器的中介而被外化。

    “赛博格化”的身体也是人与外界的连接媒介。它不断将人的各种数据向外部传送,使之成为公共传播或个性化传播的资源,包括推荐算法在内的智能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一媒介提供的数据支持。外部力量通过这样一种媒介对个体的计算、算计甚至控制也在加大。

    “赛博格化”的身体也构成公共信息传播网络中的节点。每个节点作为“硬开关”影响到网络信息的流动,“开”还是“关”则取决于人与设备两者的共同作用,设备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这个节点也将现实与虚拟空间、传播与生存空间更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从“受众”到“媒介”,用户角色的变化,是人与传播的关系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传播形态演进的一个标志。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传统的传播形态正在融合,而人机传播这样的全新传播形态,也已露出其“冰山一角”。新的传播形态,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媒介化生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赛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b5b****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m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