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论季孙氏:“用天子祭祀太庙之礼祭祀自家宗庙,这样违礼的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不忍做的吗?”
[解读]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是当时鲁国三大权门之一。季孙氏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为“三桓”。季孙氏是三桓之首,三桓的权力凌驾于鲁国公室之上,掌控鲁国实权。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乃正卿,应该用四佾。
可忍:可以忍心,可以容忍。
庭: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宗庙。分太庙和家庙。天子祭祀的宗庙称太庙,卿大夫祭祀的宗庙称家庙。
孔子对于“八佾舞于庭”的违礼行为无法忍受甚至对于礼被僭越表示愤怒,他对季平子的僭越行为深恶痛绝。
表面上是礼数的僭越,实际上是一种对于宗法制度的挑衅,这种挑衅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无疑是对当时等级制度的公然挑战和颠覆。
等级,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在古代中国,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被明确划分在特定的等级之中,从天子到庶民,各有其固定的身份和地位。
与此同时,与之对应的衣饰、器物、饮食和礼节也被严格规定,用以彰显和维护这种等级秩序。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对礼仪的尊重和遵守被视为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僭越行为不仅违反了具体的礼仪规定,更是对整个礼仪制度的破坏,因此被认为是对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的严重破坏。
[读后启示]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季平子僭越天子礼乐的规范,这在孔子看来是违反礼的,所以是不可以被宽恕的。
这里正是体现出时代的礼崩乐坏,因为礼节随意被更改使用,容易造成人心惶恐和不平衡,对社会稳定没有好处。
《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当看到一个诸侯国大夫按照天子的礼仪来表演礼乐和舞蹈时,孔子不禁大怒。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囯家的重要依据。
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囯,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